发布时间:2025-06-17 浏览次数: 20993
学院介绍
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
学院肇始于1968年,依托冶金和化工行业的发展,五十多年来,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行业影响力不断增强。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安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能源与动力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安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为上海市一流专业。拥有2个专业硕士工程类别: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在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风景园林5个学位(方向)点招收研究生。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6人,专任教师88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38人,高级职称占比57%。博士学位69人,占比78%,双师型教师占比90%。现有本科生1837人,研究生256人,留学生10人。
近三年,学院共计建设上海市一流课程3门,上海市重点课程3门,校级“引企入教”课程建设6门,校级重点课程建设9门,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分中心建设项目1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项目2个、课程思政领航课程群建设项目2门,课程思政领航课程建设项目11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个。学院教师荣获上海市第二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名,上海市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上海市属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1名等。
学院每年的学科竞赛立项有10余项,互联网+项目达30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包含国家级、上海市和校级立项近300项,学生累计获奖200余项。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每年约百余名学生完成1+X(BIM)证书的培训和考试,建筑学专业的建造节(开办三届)和红色模型展(开办14年)得到媒体广泛报道和宣传,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
学院致力于和国际上知名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努力打造特色品牌,用双学位的合作办学模式让我院学子能够拥有更好的出国留学机会,近三年双学位合作有匈牙利和英国,共有55名学生参加“4+1”或“3+2”的双学位项目。
专业介绍
土木工程(智能建造)
专业代码:081001
专业特色: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类:土木工程类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主要研究的是各类工程的设计、建造和维护,如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资源和能源系统,以及公共设施如港口、铁路和机场。现代土木工程(智能建造)专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工程建造融合形成的工程建造创新模式,利用以“三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和“三算”(算据、算力、算法)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实现工程建造要素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数字驱动下的工程立项策划、规划设计、施工生产与运维服务一体化集成与高效率协同。土木工程(智能建造)注重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工程伦理意识和创新思维,为智能建造、城市更新等领域输送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特色
独特育人模式:构建“理论牵引 - 实践深化”育人模式,依托专业基础课程群,借助贯通式实践教学链条,实现学生能力的逐步提升。实践教学遵循学生专业认知和技能成长规律,强化传统土木工程技术与智能建造、城市更新技术的融合迁移能力。
产教深度融合:与上海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等众多在沪的全国知名企业紧密合作。企业专家深度参与教学,在多门课程中提供指导与培训,同时学生有丰富机会直接参与企业实践,接触行业实际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精准定位培养方向:设置智慧城市建造与更新、智慧交通建造与更新两个专业模块,学生可根据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实现精准化培养,满足不同领域对智能建造人才的需求。
主要课程
(1)核心课程:包含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等传统土木工程核心课程,以及建筑工程智能化建造、桥梁智能化建造、工程项目智慧管理、BIM 技术基础与应用等智能建造特色课程,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
(2)专业实验:数字测量试验、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试验、新型工程材料试验、土木工程结构试验等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实践教学:数字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产业见习、企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与设计等,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专业培养学生应用BIM、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信息技术解决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中各类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大学期间相关知识/技能的系统学习,学生能够胜任智能建造及相关领域的设计、制造与施工、管理与运维等工作,毕业后能够在大型建筑施工管理企业、大型国有企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国际经济合作公司、工程咨询和评估公司、建设单位、银行、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科研和教育单位从事工程项目的决策与策划、智能设计、智能制造与施工、智能管理与运维等岗位工作,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也可以报考国家、省市公务员、事业单位相关岗位或继续攻读土木工程、智能建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工程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毕业五年左右,能够掌握土木工程智能化转型所需理论,熟悉相关技术原理和政策,具备工程数据分析、智能检测等能力。可在复杂工程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继续教育适应行业数字化发展,在技术和管理层面不断晋升。
典型就业单位
中建八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上海城建集团、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华建集团、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浦东新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美联钢结构建筑系统(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等。
安全工程
专业代码:082901
专业特色: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类:安全科学与工程
专业详解
安全工程是致力于防范生产事故、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工程技术学科,广泛应用于建筑、化工、交通、矿山等高风险行业。该专业主要研究风险识别、事故预防、安全设计、应急管理等关键技术,强调从源头控制隐患、系统化构建安全防护体系。随着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发展,现代安全工程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风险感知智能化、应急响应高效化。专业培养具备工程思维、系统意识与伦理责任的安全技术人才,服务于企业安全管理、政府监管与应急救援等领域,是支撑社会高质量安全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才培养特色
安全工程专业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工程与管理的有机融合,强调系统安全思维、风险管控意识与工程伦理精神的培育。依托多学科交叉平台,构建涵盖事故致因分析、灾害预警控制、安全系统设计与智能监管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在复杂工程环境中的识别、评估、控制与决策能力。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实训、虚拟仿真与工程实践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适应新兴产业、智慧城市与国家安全治理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
(1)核心课程:包括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法学等,构建学生系统理解工程基础与安全技术原理的知识体系,强化风险识别、安全评价、事故防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专业实验:设置事故调查与分析实验、机械与电气安全实验、火灾与爆炸灾害控制实验、通风与净化工程实验等课程,注重危险源识别、事故重建、数据采集与实验模拟等技能训练,提升学生在复杂安全问题中的实验操作与分析能力。
(3)实践教学:涵盖安全评估实习、疏散设计与仿真实训、特种设备安全工程学实训、建筑消防工程项目实践、行业企业见习与毕业实习等环节,加强学生与实际工程场景的深度结合,提升应对重大危险源管理与应急处置的综合能力。
就业及发展方向
本专业培养学生运用系统安全理论、风险评估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识别并控制工程系统中的各类安全隐患。通过大学期间对安全管理、安全设计、事故应急与灾害防控等核心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学习,学生毕业后可在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大中型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安全技术服务公司、工程咨询机构、科研与教育单位等从事风险评估、安全评价、安全监测、应急预案编制、事故调查与防控、职业健康管理等相关工作,同时也具备报考国家、省市公务员或攻读安全工程、应急管理、环境工程等方向研究生的能力,拥有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
毕业五年左右,学生将具备较强的系统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承担大型项目的安全规划与技术实施,掌握事故预警系统设计、应急响应体系建设等关键能力。借助持续学习与技术更新,毕业生可在智能化、精细化的安全治理体系中发挥中坚作用,向安全总监、项目安全负责人、安全评估专家等岗位晋升,成为推动企业本质安全化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
典型就业单位
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美联钢结构建筑系统(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晋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
建筑学
专业代码:082801
专业特色:可选“3+2”匈牙利佩奇大学“本科+研究生”联合培养
修业年限:五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类:建筑类
专业详解
人才培养特色
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以人工智能(AI)为核心特色,致力于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未来建筑人才。通过引入AI技术,学生能够掌握建筑设计的前沿方法,如参数化设计、生成式设计和建筑性能模拟。课程体系深度融合AI工具,培养学生利用机器学习优化建筑方案、通过数据分析提升建筑性能的能力。
同时注重AI在建筑施工和管理中的应用,如智能施工规划、机器人建造和建筑信息模型(BIM)的自动化分析,帮助学生理解AI如何提升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效率与可持续性。通过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项目,将AI技术应用于智慧城市规划、绿色建筑设计等领域,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种以AI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满足了建筑行业对技术与创意的双重需求,更为学生打开了通往未来建筑科技的大门。
主要课程
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以五年制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主线,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项目策划、建筑方案设计等核心能力,并熟练运用AI智能设计等现代技术手段。具体主要包括以下主要课程:
参数化建筑设计、数字建筑学导论、建筑信息模型基础、建筑数字多媒体技术中外建筑史、城市规划原理、景观园林设计、室内设计、建筑力学、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物理等设计与技术理论类课程;素描、水彩等艺术类课程;美术写生、建造实践、建筑测绘、建筑师业务实践等实践类课程。
就业及发展方向
毕业生去向分为留学、考研及就业。留学去向包括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西英格兰大学(4+1合作项目)等欧美知名院校;考研目标院校主要为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建筑设计院、城市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事务所、景观设计公司、室内设计机构及房地产开发企业。毕业生就业领域涵盖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等方向,同时也可从事艺术设计领域的相关工作。
典型就业单位
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建八局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大橡木集团有限公司、华峰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等。
工程管理
专业代码:120103
专业特色: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专业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专业详解
工程管理专业依托城建学院的工科优势,面向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大型的大型建筑工程、工程咨询以及房地产企业,培养主要服务于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从事项目全寿命周期智慧管理的懂技术、能分析、擅管理、知法律、会信息化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特色: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鲜明的“工程技术+管理科学+经济法律”交叉学科融合特色,旨在培养懂技术、能分析、擅管理、知法律、会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理论教学结合课内实验、校外实践实习的综合培养模式,注重产教融合,以赛代练(鼓励学生参加重要学科竞赛)、以证促学(1+XBim职业技能等级考试)。专业主干学科为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管理学、经济学,可拓展数字化能力(如走向智慧建造、新基建管理)、具备国际视野(未来参与一带一路等国际或涉外项目)、亦可涉足城市资源与管理方向。
主要课程
(1)核心课程:工程项目智慧管理、工程风险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信息化管理、系统工程与运筹学、管理学、工程识图与BIM建模、混凝土结构设计、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环境工程概论、工程智慧测量、绿色建筑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经济学、经济法、建设法规等。
(2)主要专业实验:绿色工程材料试验、测量学试验、工程力学实验、混凝土基本结构试验、BIM建模、工程管理软件应用实验等。
(3)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绿色建筑施工智慧化课程设计、工程估价信息化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实践)、BIM技术实操、工程病害智能检测实践实习、智能测量实验及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就业及发展方向
毕业生具备建造师、评估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项目管理师等的知识与能力,能够在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项目管理)、投资、造价咨询等领域和资源与环境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从事工程管理及相关工作,以及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从事教育、培训和科研等工作。毕业五年后应能成长为所在单位项目管理、造价控制、环境评估、工程咨询等方面的业务骨干,获得相应执业资格。
典型就业单位
上海城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建工七建集团、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建八局、中铁十二局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第一测量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上海上咨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华建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凯谛思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等。
能源与动力工程
专业代码:080501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类:能源动力类
专业详解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需求,主要学习能源高效洁净转化与利用、能源动力装备与系统、新能源及智慧能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从事能源、动力、节能环保、制冷、暖通空调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运行控制、生产管理。
人才培养特色
培养能源应用技术领域具有绿色低碳理念,精技术、懂运维、能调控、知处置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工学交替”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模块化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在能源设备运维、低碳能源利用、空气品质调控、能源碳核算等岗位方向的专业能力,具备探索能源清洁低碳转化及利用中新技术、新工艺的思维与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精神、人文与工程素养并重、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低碳能源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1)核心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燃烧学、热能转换技术、热交换原理与技术、制冷原理与设备、新能源技术、储能技术、测控技术、空气品质调控技术、能源经济与碳核算、泵与风机、汽轮机原理、分布式能源技术等。
(2)主要专业实验:热工检测实验实训、工程热力学实验、传热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等。
(3)主要实践教学: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岗位实习、综合实训、毕业实习。
就业及发展方向
毕业生主要在大中型企业从事与能源利用、设备运维、低碳节能技术、热工检测、空气品质调控等相关工作,也可从事研究、教学、开发、制造、安装、检修、策划、管理等工作。
· 能源设备设计研发及生产制造企业,如发电设备、能源转换设备及流体输送设备等企业,主要进行能源转换及利用设备的系统设计、运行维护、设备优化等工作。
· 新能源企业进行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光热利用及风能发电系统设计及设备运维调控等方面的工作。
· 电子电气、钢铁、化工等高耗能企业的能源技术岗位,负责能源设备运维管理、余热回收、能效提升等节能低碳技术的应用。
典型就业单位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等